《人民日報》11月22日刊發署名為“孫秀艷”的評論《治污染盼藍天不能當看客》。評論作者先是介紹說,而今霧霾頻發,一些人直接批評環保局,認為是他們無能;然後稱其在環保部門工作的朋友滿腹委屈,“早出晚歸,勤奮工作,還要承受來自領導、公眾的壓力……藍天不能只是指望環保局……要是沒有環保局,這環境恐怕更不堪設想。”評論認為,人們作為污染製造者,在指責環保部門的同時,更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,改變生活方式。
  這篇評論想要表達的意思,其實在幾年前,美國著名的專欄作家托馬斯·弗里德曼在《世界又熱又平又擠》一書就闡述過。環保低碳確實不是政府部門一家的事情,即便再加上嚴格的法律和監管來約束企業,仍需公眾的真實參與,去改變生活方式。
  但這樣的真實參與和改變,確實很有難度。符合節能減排,某種意義上講就意味著生活不便。一個人、一家人節能減排,效益並不明顯,帶來的不便卻顯而易見。因而儘管節能低碳主題活動年復一年的舉行,但真正願意按照環保方式生活,忍受種種不便的人還是少數。
  另一種情況是,一些有犧牲精神的人,願意為地球、國家、城市的環境承擔更多的個人成本,盡可能忍受不便,但對能源、環境等問題和系統論等理論的瞭解相當膚淺,因而未能取得令人滿意的實效。英國廣播公司節目支持人蒂姆·哈福德在《適應性創新》一書中就舉例指出,環保主義者駕駛混合動力汽車,手機充電後隨手拔下插座,用牛奶替代咖啡作為“環保早餐”,自帶購物袋,食用本地出產的牛肉所製成的芝士漢堡,還打算用節能燈泡更換原先用的白熾燈——這些看似環保的生活方式,所能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,其實少得可憐,許多選項甚至增加了排放,比如牛奶的排放高於咖啡12倍(牛肉的排放值同樣大大高於雞肉和魚肉),而在擁堵的城市裡使用自駕混合動力汽車,因進一步造成擁堵,而沒有明顯減少總體的碳排放值。
  要讓更多人主動、自願改變生活方式,當然需要引導宣傳,但更重要的是鼓勵技術創新,讓更低排放不降低甚至提高生活水平成為可能,具有商業層面的可操作性。在這個轉型過程中,政府部門特別是環保部門應該做些什麼呢?首先,要配合、推動科技部門及金融主管部門,對環保低碳各種層面的技術創新要給予支持。其次,要建立一套能夠讓居民、家庭直觀瞭解環保低碳貢獻的積分體系,以及日常生活排放的扣分體系,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。再次,要積極改善節能減排知識宣傳,在中小學、大學和社區開設相應的輔導課程,讓人們特別是青少年能夠掌握正確的環保生活方式。
  《治污染盼藍天不能當看客》這篇文章想表達鼓勵公眾積极參与節能減排的觀點,但作者的表述和邏輯上都存在很大問題。一是將公眾“很少為主動減排出力”,簡單化的、泛化的解釋為一種自私自利的行為,而不談節能減排的生活方式無論在美國,還是在中國如今確實存在推廣的技術困境。簡而言之,將公眾不參與或少參與主動減排,歸咎於道德和認識水平不高。
  二是借一個所謂在環保部門工作的“朋友”的話,同樣用泛化的方式將各級各地環保部門的公職人員都說成“早出晚歸,勤奮工作”。這樣處理的方式,是為了駁斥一些網民隨口說說的“治理是環保局的事,與我無關”,刻意形成與“懶惰自私”的公眾形象的強烈對比。
  一個部門系統內的幹部都是“早出晚歸,勤奮工作”,是無法成立及證明的,各地也經常曝出環保部門監管不嚴甚至卷入利益傳輸的醜聞,至少證明少部分瀆職行為在環保系統存在。這是其一。其二,“早出晚歸,勤奮工作”並不代表工作做得對、做得好,如前述,各地環保部門,推動環保低碳技術創新、居民家庭參與、社區和學校宣傳等多方面工作上,都還有很大的可改善、提升之處,很多工作甚至需要儘快填補空白。
  《治污染盼藍天不能當看客》的作者,可能無意醜化公眾(居民),但這篇文章的表述和邏輯硬傷,卻可能招致公眾反感,於此並不利於環保部門、企業、公眾協同配合,共同致力於節能減排。
  文/鄭渝川
  
  (辣味時評,一掃就行!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!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!)  (原標題:別輕率指責公眾是污染旁觀者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s67mmjkq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